节能为业,创业三思(1)

2022,放眼望去,尽是寒意,连时下正热的新能源和芯片行业也没能幸免(抗疫产业不在正常讨论之列)
周边环境交恶,地缘政治冲突正在加剧。
三年大疫,深刻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六年封锁,对我们科技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如芒在背。
……
如何面对这系列的巨大变化,每个人都感到很迷茫……
 
我们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成绩举世瞩目,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今,在党的带领下14亿人已基本实现了脱贫,而后更艰巨的目标的如何带领如此众多基数的人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和发展是否进入了“深水区”?(不敢妄议!到底是在当前模式的修偏还是痛定思痛寻找我们自己的路,完全西化肯定是违背了了我们祖辈带领民众翻身做主人的初衷)。

在国富民强的逐梦路上,能否开辟出一条符合基本国情又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是重中之重。对于这条路不乏各种奇思妙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是区别于西式民主的。
我们要实现的是14亿人口的共同富裕,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定要抱着“既要还要”的目标去探索。这其中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毕竟我们缺乏西方那种资本掠夺的本性,没有经历过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至今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和平发展基础之上的。

前行道路上,尤其是在模式探索上已经没有可以给我们借搬照抄了,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唯有坚信我党的高瞻远瞩,就像当年跟着他一起打跑侵略者、消灭资本家和带领我们融入国际社会一样。


 
 

2022,肯定要从防疫和经济两方面来谈。

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和防疫造成的信任间隙无疑会让我们对前景看的比较悲观,谈不上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及其背后衍变本质的思考,毕竟我们能看到也都只是表象。
今年,我们身有体会的就是我们的客户没钱或者不愿花钱了,因为防疫我们也不敢出去“开疆拓土、攻城掠地”了(隔离、劝返还有就是回来要居家监测),绝大部分企业今年都降低了盈利预期,或者说以活下来为目标!
 
不管未来防疫走向怎样,生活都要继续。对于国外大多民众来讲,随着病毒三年来的持续变异分化,新冠已经接近尾声,从年初开始就有很多国家在逐步放开,我们媒体也不怎么报道了。
庆幸的是伴随着防疫新十条的提出以及防控政策的主动优化,我们会慢慢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来,沐浴在希望的阳光下。在矢志发展的湍流中,所有不忿和不快终将被淘去,唯留下难愈的伤结就等待时间去消磨吧。下面就是要专心一意搞发展了!

近几天各地抱团出国抢订单的新闻频频上热搜,可见国家和民众对于经济发展的迫切。“世界工厂”防疫政策的开放同样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相信在我们的积极融入下,全球经济复苏和正常经贸往来会重启,而我们也必定会抓住这天赐良机实现又一个大发展。
 
除了防疫的主动优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不评价)
谈到经济,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GDP。临近年终,虽不能盖棺定论,但已知其十之八九,也算是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今年在经历了二季度的低谷后,企稳回升,三季度实现了同比3.9%的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实现3.0%的增长。
 
除了GDP,个人认为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进出口。就当下看我们的外贸出口和吸引外资的表现始终保持良好态势(市场潜力论从某种角度看还是站得住脚的),出口增速在2021年和2022年前10个月分别达到30%和11.1%,外商直接投资在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均保持在20%左右,体现了我们产品优异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国内市场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尤其是大家更为关注的中美贸易,原先以为就目前的双边关系下,贸易一定会严重受挫。但根据12月6日美国公布的进出口情况:今年前9个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了价值4180亿美元的商品,比保持目前纪录的2018年同期还多出237亿美元。这个怎么说呢,既然人大跌眼镜,也可以说符合预期吧,看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件事了。
 
 
对于宏观经济层面的东西大家可能怎么关心,毕竟这离我们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的,作为平凡又而普通的我们,更多的会关注民生和生活日常。
在前段时间,“美国能主导人民币价值”的说法甚嚣尘上。确实,在汇率方面,近几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不断突破重要关口。一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债收益率走高推升美元指数走强;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下,全球避险情绪增加也进一步推升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压力加大。不过,我们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不断扭转这种现象,近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叠加良好的国际收支顺差,支撑起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相信汇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一定的韧性。
 

根据统计局12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肉、蛋、菜价都在回落。
 

 
 
 
作为社会个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于当下时局,更多能做的还是接受与适应。正如《与原生家庭和解》所述。个人认为这其中也有两点是需要我们尤为注意的。

首先是了解国内对产业发展和资本扩张的引导,简单来说就是了解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


未来社会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所以抱着“捞钱”的初衷去创业肯定是不行的。做企业一定要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懂得回馈社会,不能迷醉在挣钱上。当然,这些仅仅是我主观的价值判断,但从宏观层面看确实也在通过多种方式宣贯这个目标的实现,最典型的就是基础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金税四期的正式启动。

说到底上面鼓励我们干些什么呢?又不想我们去做什么呢?像房地产和教育培训显然是不建议去看了,就算要干也只能是小规模运作了,要想做大做强就别想了。除这两个之外,像泛娱乐、互联网以及金融行业也一定要保证在现有制度框架内有序发展,对于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也就不要想了。

相较下哪些产业又是比较好的选择呢?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对比着“十四五规划”去思考,例如高端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北斗产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农业机械装备就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提及的的重点方向。
 

其次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挑选合作伙伴,找准自己定位。

前文提到出国“抢订单”,无非是加强国际合作的一种表现。个人认为这里面至少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那就是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全球这个大市场,而且肯定不会再和世界脱节,搞自我封闭那一套。
交易和合作肯定是要以双赢为目的的,只有一方获益或双方不平等的交易是不会长久的。基于复杂的多边关系,在市场选择这块我们需要和国家站在同一阵线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就目前来看中美脱钩还会继续,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一定也会继续以我们主权和人权问题为撕口对我们进行变相打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保持原有合作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接受新伙伴。
 
外部的环境不是我们能够主导的,同样是改变不了,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去接受它呢?市场活动和国家本质上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区分好坏应该要针对具体的事或者人。结合当下时局来看,我们需要理解“经济与战争相互依存”,在发展的道路上采用发展的眼光去寻找伙伴。中美合作体系和俄欧合作体系已如风中烛火,随时都有可能熄灭,对于中-俄之间的新合作关系的思考摆上了台面—全球最大资源输出国(俄罗斯)和世界工厂(中国)的深度合作。
 
对于中—俄合作探讨,我们需要从利益实现以及长远发展去考量,至于历史遗留和发展取向之间的利弊权衡,与其纠结其中,还不如考虑新的合作模式下怎么更好的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发展自己,尤其是通过优势的市场竞争不断扩展我们的国外市场以及借机发展我们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在新产业模式下是否有商业机会等待我们去发掘的。

除了中—俄合作,对于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以及一众对我们崛起持中立看法的国家的合作我们也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尤指上合组织成员国和“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合作。想想在文化积累和思想沉淀我们还是很有基础的,先人诚不欺我。在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合纵连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置身这个巨变的时代,是多么美妙和刺激,合作与冲突并存,人类既可以作为共同命运体去探索共同的未来,又可以为了团体的利益互相勾心斗角。发展至今,在对标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后我们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发展体系,近十余年来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也锻炼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这两年的新型举国体制则正在点燃一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之战。
 
全球合作模式下,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必须要掌握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们面临产业链供应链外迁,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及部分领域“卡脖子”问题。据中国工程院2019年评估,我国60%制造业产业安全可控,另外40%对国外依赖度较大。
未来,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需要通过攻关卡脖子领域、制造业提质增效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
要论断。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培育壮大新动能,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是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在一众战略规划中,“碳中和”无疑是竞争的主要战地。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双碳仍然是全球共同的目标。按照IEA的2050NZE路径设计,当前至2030年,而节能增效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路径之一。
 





选择节能,是使命和价值驱使,更是趋势的把握

 
在全球防疫、局部热战和发达国家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等影响下,世界能源市场动荡加剧。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油价一度几近140美元/桶,好在到现在略有回调。但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24年可能仍将维持历史高位。另外透过俄乌冲突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在地缘政治冲突下,能源成为了产能国与用能国之间博弈的筹码,从战略安全角度看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强自主把控,提前布局。
 
在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很多有节能意愿的客户都在观望和判断形势,相信随着防疫的逐步放开很多客户一定会重新回归到节能投资上面来。再结合地缘政治冲突的环境下能源价格不断高企也能大大缩短节能投资的回收周期。
在很多工业领域,部分节能技术的节能回收期甚至可以控制在一年左右。哪怕是建筑领域的节能,现代化数字化节能也能够达到3年左右。部分生产端的节能增效技术回收期长达5年以上。而进一步思考,当前进行节能增效投资在中长期看也具有性价比。
  
还是从投资回报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始终认为当期耗能大户是兼具节能增效充分性与必要性的。根据IEA统计,终端部门中,2020年,全球范围内生产端的工业部门、消费端的建筑及交通部门是绝对的耗能大户,三者合计占全球能耗总量的95%左右,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主要经济体,意味着上述三大部门节能增效的空间最大,性价比亦最高,是节能增效的主力。此外,在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数字一体化也将成为电力系统自身节能增效的关键。
 
具体细分赛道上考虑,工业部门节能增效涉及诸多行业。路径上,可分为两个维度,技术增效以及硬件优化(设备改造、用材升级),其中钢铁、有色、机械、电新、水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肯定是优先考虑的。建筑部门节能增效主要可分为外层升级(装配式建筑、被动建筑、节能建材)与设备升级(供热系统、家电)两个方向。交运部门节能则主要为技术升级,包括公路建设以及轨道交通永磁牵引。能源数字化一体化则主要涵盖发电及能源管理下的细分赛道(智能电网、高效节能变压器、储能及储能温控、虚拟电厂)。
 
 
对所有科技方向的创业团队来说,掌握核心技术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面向客户需求、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产品将是立命之本。在此基础上,整合或借力产业资源、争取定价话语权,能为公司带来长久的生命力。
 
 
 
 
 
是冬天,逼出了文明。心怀感恩,砥砺奋进!!!
“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谨以此文勉励自己和那些负步寒冬的创业者,相信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用双手去撑起!